Views: 433
在这个网站的首页,我放了一张图来说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国企业的实施速度。1991年第一张ISO9001证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诞生,于2001年中国打开国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快速增长,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增长速度下降。截至2013年底,这一数字已超过36万,占全世界证书总数的30%,并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其实这期间刚好质量管理体系经历了两个重要版本的变更,ISO9001-2000版和ISO9001-2008版,直至最新的版本ISO9001-2015版。
在这篇博客里,我想从需求和供应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企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2000年到2010左右年间的变化。
先说需求的角度:
我不是专门做企业外审的,也没有专门的统计,但是从日常所见到的企业和组织来看,中国的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是从制造业开始的,进而从最近几年延伸到其他领域,比如公共领域-医院,学校,还有一些中高端的服务业,甚至零售业,如果大家去这些地方留心的话都可以发现。
为什么是从制造业开始,在我的博客中我曾经提到供应链或者服务链的“成层”现象,说的是要求都是从生态链的上端传下来的,英文解释就是Flow Down from Upstream, 就像水流一样,涛涛江水从天上来。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本身就是外来物,发起就是一个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ISO(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下的TC176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在当时中国的国内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单纯靠国内的消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还有点费力的情形下打开国门,将中国暴露在全球庞大的需求经济体之下在当下看来绝对是明智之举。而中国的国门打开首先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大头就是制造业的出口。2001年笔者还在上大学,清晰记得那时已经有培训机构开始在学校派发广告培训ISO9001-2000的内审员资格证了,卖点就是帮你增强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所以从那时开始,制造企业,尤其是出口型的制造企业,出于提升竞争力,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大量的中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开始推行,导入ISO9001-2000管理体系。ISO9001标准进入中国之初,被誉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对相应质量管理体系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旺盛,这从对当时从事质量管理体系外审人员的要求以及当时的待遇就可看出来。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门打开带来大量的外国友人开始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他们考察中国公司,短期或者长期驻扎在于中国投资的制造工厂以指导或者监督整个运营,并将中国的声音传递到全世界。互联网和科技在这期间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推了这种声音的传播,2000年百度成立,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1998年腾讯成立,截止当前,“中国互联网未上市创业公司估值前30名的公司,80%背后有BAT的身影”[1]。科技的崛起导致人们开始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创新和技术,而不再只是单纯的质量改善,所以很少在科技产品的营销广告上再看到诸如“本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之类的语句,估计相当多的90后和00后也不了解ISO9001的概念了。尽管质量管理在众多的国内企业中还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但是随着人们对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普遍化,和通俗化,笔者所接触的几百家企业对于ISO9001的重视程度相比2000年-2008年间有所下降,同时企业里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资源配置也有所下降。
从通过单纯的改善和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效率和良率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以下的图形来表示: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在早期导入质量管理体系时可以产生较高的良率和效率提高,但是越往后期,其所生产的良率和效率提升速度会逐渐下降,我们可以把这条曲线理解为边界收益的下降。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质量管理体系意识的变化和增长速度低于企业在这个环节的资源投入和重视的变化和增长速度。 所以尽管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传统的改善无法抑制2008年之后成本的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的增长速率(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2]),因而开始各种各样的转型升级,比如自动化改造,产品转型,导入精益生产的理念,企业管理者人普遍认为后者能带来更强劲的品质改善,效率提升,以及整体利润的恢复和提高。还在死守着靠完全遵照ISO9001等管理体系标准,而在产品和技术革新上缺少投入和发展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如今以显得捉襟见肘,鸡立鹤群。这就如同在艰苦的岁月里,大家认为大米比单纯的红薯更具有营养,所以大米只有富贵人家才享用的起,但是在经济条件改善和食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人们开始有了更新的认识,比如说五谷杂粮或者麦芽具有更高的营养成分。
讨论完需求的角度,再说供应的角度:
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第三方认可,经过2000年-2010年近10年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少数几家认证机构发展为当下的一种产业群,光认证机构就多达150家,里面良莠不齐,被行业内按梯队排序,网友有观点认为那些在第一梯队的认证公司截止目前往往成立了已经有近20年了,也就是说是在2000年之前就成立的,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品牌相对来讲更加扎实。一些“马马虎虎走过场”的机构所颁发的证书的可信度已经严重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可信度。笔者参加ISO9001-2015版内审员的培训,专业的培训老师从2000年前后开始涉足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领域,他苦不堪言,说现在的外部审核员沦为了计件工,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作业,一是抱怨得不到企业和社会像往常一样的重视,认可,二是社会上已经有太多的审核员,而资质的管控却并不是十分到位。而国家认监委网站2011年的某篇通告提及“就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言存在着机构设立地分布严重不合理的情况,百分之八十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而北京、上海两地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只占全国获证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十三。”[3]也间接的印证了这点,因为这两个城市是国家的政治和权利中心,免不了一些认证机构本身就是通过不正规的手段获取的认证颁发资格。这导致了对持有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来证明自身企业规范化管理和效率提升的效力的质疑,加之一些企业本身在落实上又大打折扣。
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这段时期,其他方式的工厂 “背书”也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比如说阿里**同TU*所合作的第三方工厂评估认证制度,环球**同 SG*的工厂资质认证,D&*自身的财务状况评级也影响了企业对于ISO9001的钟意程度。
因为需求下降,所以ISO9001-2000发展到ISO9001-2008版,价格也是一路走低,虽然说依据国家计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给出的指导价格从2000年至今都是3000人民币/人/天,但是看看我们的通胀速度再来对比就会有更深的感受。
但是尽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增长速度下降,笔者却感觉大量企业开始转型到汽车工业,通信电子,医疗产品,食品等更高附加值领域所带来的其它管理体系的需求在增长。
接下来,我来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观点 – ISO9001 怎么又升级了?
[1]中国互联网进入BAT时代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04-05]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4%B8%87%E4%BA%BF%E8%AE%A1%E5%88%92/8497463?fr=aladdin
[3]http://www.cnca.gov.cn/xxgk/zxtz/zxtz2011/201512/t20151231_458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