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774
法规符合,又称合规,在百度百科里的定义仅仅是与银行相关的。“合规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合规风险的界定来看,银行的合规特指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则或标准。”后来慢慢演变为证券公司防范风险的行为,继而又扩大到监视和管理企业内部风险,甚至美国认证协会(ACI)还特意设有《国际注册首席合规官》一证书的管理和颁发。
但是与供应商管理相关的合规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上。ISO9001 给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ISO8402“质量术语”给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无论哪种定义,都包括法规的要求。其次合规一词出现在体系管理中是从ISO14001-2004和OHSAS18001-2007 中的4.5.2条款“组织合规性评价”演变过来的,本身只是针对组织内部,要求组织履行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序外包和产品外包,已经演化为要求供应商合规了。
供应商法律意义上的合规大体包含以下几类:
–产品:产品合规通常涉及目标市场的准入,要将产品卖到当地市场,就需要按当地市场的游戏规则和要求来办事。与特定产品的认证相关的法规要求可以参考“产品测试页”,比如德国的 GS、美国保险商协会UL、加拿大标准协会的 CSA、澳大利亚的SAA、日本的PSE、中国的 CCC强制认证,欧共体CE等,
–材料:材料合规同产品合规类似,但是通常是由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发起,关注于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够环保,以及安全。在笔者所了解的五金和电子领域以欧美的RoHS指令(2011/65/EU),欧盟的REACH指令(Reg. EC No. 1907/2006),美国的冲突矿物指令(th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法案中的1502条款),以及零星的例如其它一些国家禁止使用石棉等等。
-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泛指要求企业按照当地的法律政策行事,这些通常是一些国际大公司通过各种审核的做法,而且有一些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甚至开始立法来强调。主要目的有以下。保护并提升国家,采购方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和品牌效应;促进供应商公平竞争,否则部分供应商通过违规作业来降低产品成本获取竞争力,对于那些严格照章办事的供应商,反而造成生产成本高于前者而失去竞争力来讲就不公平了(一个例子是说两个员工都需要乘坐地铁上班,但是乘地铁的人比较多,A讲道德,谦让于人,结果总是挤不上地铁,造成上班总是迟到,结果总是被领导批评,给留下一个坏印象。但是B不怎么谦让,能挤就挤,结果总是能乘上最早班次的地铁,准时上班,免去被领导批评的机会。B没有遵守公德,但是能保持按时上班的“竞争力”,A遵守公德,却失去了“竞争力”,作为“客户”的领导在竞争力强弱面前会选谁就一目了然了);其次确保供应链的稳健性,不因为“违规作业”而导致停线停产,影响供应。
单独讲法规要求,一是因为它特殊,超出客户的一般要求,比如说大家签份合同,不一定会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但是实质上这个合同的基础就是这份法律,不用说也得遵守,同样针对产品,即便规格,图纸没有明确特别说明,但是作为法规的要求就得执行;二是因为它复杂,如今的贸易通常是国际性的贸易,而且还不止涉及一个国家,而不同国家针对商品有不同法律要求,尤其是发达国家,不仅仅是出于商品规范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也有可能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考虑。
笔者打算在本文分享常见的材料合规性要求和管理,比如REACH, RoHS 等。
以欧盟RAPEX 预警系统对非食品类危险消费品统计并通报的事件为例,下图是我国输欧产品被通报的情况,可做参考。[1]
年份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全球输欧产品遭通报数(I) | 1949 | 2038 | 2268 | 1866 |
我国输欧产品被通报数(II) | 1161 | 1286 | 1467 | 1153 |
我国输欧产品违反REACH法规被召回(III) | 196 | 249 | 334 | 327 |
II/I (%) | 59.57 | 63.10 | 64.68 | 61.79 |
III/II (%) | 16.88 | 19.36 | 22.77 | 28.36 |
被通过涉及的主要是勒伤,人身伤害,化学危害,可见我国出口的产品合规状态不容乐观,占到被通报数的60%左右,而REACH这一化学物质的合规状态占到我国所有被通报数的近3成,而且连续3年呈现上升势头。一旦产品被召回,往往涉及的金额巨大,因为金额小的往往意味着风险也不会太大,犯不着兴师动众。
但是实际情况是REACH的测试项目截止2017年6月16日已经发布了第17个批次,里面涉及的高关注度物质清单已经多达174项。这给实际如何管理REACH的合规提出了挑战,以常见的三家测试机构的测试报价来看,单单一种物质(元件)测试的费用就去到1,200 到2,700 人民币,更何况一件产品分解之后往往涉及多种部件,如果完全测试一次总金额会非常高。
testing agencies
测试机构 |
Quote (RMB)
人民币报价 (2017年1月) |
|
REACH (metal金属) | REACH (nonmetal非金属) | |
Bureau veritas (w/tax 含税) | ¥1700 | ¥2700 |
TÜV Rheinland (w/o tax不含税) | ¥1200 | ¥2400 |
Intertek (w/o tax不含税) | ¥2200 | ¥2200 |
如果自己建设实验室,会面临至少以下的问题:
- 设备昂贵。笔者曾经打听过全套设备的价格,预计投资需要近200万人民币,这不是一般的企业能承受的了的,销售额至少要达到以亿为单位,而且测试需求是稳定的才值得投资。目前设备基本上被国外巨头垄断,而且还没有哪个机构能验证机器结果的准确性,而购买设备的企业也基本上是一些大型石油,医疗器械等公司。
- 空间考虑。不仅仅费用是一个考虑,测试所需要的空间和环境要求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否则不利于机器的操作,同时一旦涉及迁址和搬运也会是一个头疼的事情。
- 人手技能。再好的设备也需要有稳定的专业团队才能操作,曾经有个故事说中国某航空公司采购了一套软件用来测算并预计座位的售出率和最后乘机取消率,以确保卖出足够多的而且最终可以乘机的座位,从而获取最高的一趟航程的销售额。可是最终由于软件涉及一些统计学的知识而无人会准确使用。对于先进的设备,很容易落入这样一种状况。而且一旦人才流失大家只能是傻眼了,即便销售方会负责售后的培训,但是作为已经交付验收的设备,所谓的培训和售后也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方面。
常见的做法如果分类的话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
风险高+收益/利润高
|
风险高+收益/利润低
|
风险低+收益/利润高
|
风险低+收益/利润低
|
保证重点风险关注的原则,重点风险涉及重点供应商,重点产品,重点区域或国家,需要在“完全处于风险”与“完全没有风险”之间择取一个适当的方案。因为实践当中,基本上不会有所有的供应商都签署合规申明或者能配合进行产品检测的情形,因为他们要么没有能力去推动更上游的供应商,要么采购方不愿意在测试费上进行投入,只需要把握住关键的风险就不会出大问题。
在今后的博客中,我再来聊怎么更好的落实这些环保的指令。
- 近年我国违反REACH法规被召回服装鞋类的化学危害因素分析(待续),章杰,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