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设计规格与供应商质量的秘密 Specification Design and Supplier Quality

  • by

Hits: 421

产品规格设计涉及两个阶段,第一是新产品开发阶段,第二是产品量产后变更阶段。众所周知产品的设计对产品加工成本有十分大的影响,同理对于产品部件的采购成本也有十分大的影响,这是为什么供应商管理规范的公司都强调早期供应商参与(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这是对于新产品开发而言,希望在新产品的开发阶段就把部件的生产和采购成本控制住;而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做到成本最优的方面,则通过量产阶段,采用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等方法来进一步优化设计,降低产品成本,这是在继谈判,精益,电子商务等方法后后更高阶和更有效的采购价格管理方法。

产品规格不仅会影响部件的采购成本,必然也会影响所采购的部件的质量。但是在拜访一些制造厂的实践中,还是会发现不少的产品规格设计相关的不足,以及因此给所采购的部件质量带来的隐患。

  1. 设计的差异性

这在许多的公司中都普遍存在,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不论是结构设计还是艺术设计,而思想是会变的。因而,不同的设计人员对于同一类产品会给出不同的设计规格,甚至同一个设计人员在不同的时间会给出不同的设计方案,比如说同类产品,同一个尺寸引用的工差有所差别,标识的尺寸位置有所不同,表达的方式一会是倒角尺寸的标注,一会又是倒角角度的标注。因为人,时间,产品间的关系,不同地点的研发中心就会对同一类型产品给出不同的设计规格。

  1. 设计的专业性

正是因为差异性,才能比较出专业性的高低。笔者将设计规格的好坏一分为二:粗糙的设计和精确的设计,走个极端来分析。

  1. 粗糙的设计

粗糙的设计意味着部件的一些细节没有清晰的表达完整,是属于抽象派的表达,留有想象的空间。它带来的首要问题是日后的变更,以及由于产品变更的质量波动,成本上升,交期失控等。

从采购的角度而言,显然只需要找到供应商,能提供满足设计规格的的部件即可,没有在图纸和规格上注明的要求则不需要满足。这就给采购留有比较大的选择更低报价供应商的空间,比如塑料没有指定品牌,显然不同厂家塑料颗粒的价格相差甚远,而在成本和节约驱动之下,采购就有购买使用更低价格的塑料颗粒加工而来的部件的动机和冲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同供应商的报价就没有可比性,就像比价里经常说的一句话,苹果和梨不能比,尽管两者同属水果。

从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粗糙的设计会导致采购基于成本导向所选择的供应商风险变大。首先从准入的审核来讲,风险因素变多,而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对更多的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其次即便是寄希望于样品的承认和试生产的验证,但往往项目拖不起,项目的时间压力会迫使项目组以让步许可的方式“按时”步入量产。

从供应商的角度而言,设计规格不详细会导致不同供应商理解上的差异,继而采用的材料,工艺,质量控制等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而给出的价格偏差较大。比如没有标识表面处理后盐雾测试的要求,那当然有些电镀厂家会以最低的镀层厚度来处理,以减少电镀成本;某个焊接部位没有标识焊接后角度,供应商自然就有可能不设夹具来控制焊接角度,结果是焊接的一致性较差;从技术上来讲,供应商在原有人工作业的基础上,因为没有具体的要求,在某些工序就不会有转自动化的打算,比如塑料件除水口,如果没有对水口部位的外观要求,当然供应商会一直延续人工除水口的方式 – 直到人工作业的成本高于机器作业,而不是品质和效率的考虑;如果不标识关键尺寸,供应商就会认为所有尺寸都是同等(不)重要的,意味着不会有资源投入来关注重点工序;供应商也总会在利润的推动下挑战规格的底线去选择不稳定的源头部件和材料供应商。

当然供应商也分两类,一类是不敢贸然接单的,另外一类是借机杀入的。在价低者得的竞争环境下,不敢贸然接单的是顾忌因为品质标准和设计规格不清晰导致今后扯皮,总成本变的不可控,或者认为客户的要求与自身的品牌定位不一致,担心对品牌不利。另外一类供应商则抱着先杀入,乘机等客户细化要求时涨价,一旦没有合适的机会调整价格以弥补低价进入时的损失,则可能会以降低业务的优先程度等方式来牺牲交期或品质,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交期和品质缺少保证,客户失去信任,要求越来越多,供应商越加做不到,同时价格调整不了,供应商感觉在客户上的投资回报下降,继而开发新的客户,减少资源投入在“劣质”客户上,导致客户更加不满意。

  1. 精确的设计

精确的设计并不是说设计有多有艺术性或吸引人,而是指所有的技术规格和要求尽可能的表达出来,表达清楚。

优点是规格的规范统一,供应商可变动的空间相对较小,从而不同供应商给出的价格不会相差甚远,这优点像代加工的方式,物料都指定了,单纯的加工不同不会造成大的成本差异。因为规格精确,变动少,产品的开发周期也就相对更准了。采购所选择的供应商更有针对性,供应商评估以及样品批准的内容就更明确了。

过度精确的设计也带来了一些不足,比如说:

产品的设计时间变长,因为规格的详细程度和设计时间是呈正相关的。要想设计规格越细,需要的调查,评估的内容和时间就更长。

更改规格有两种选择,更改得更细,更严,或者是更改得更宽松。大多数情形下是更改得更严,工差更小,哪个设计人员愿意被人指责是因为工差设计的太宽松导致的问题?要放宽规格太困难了,但是工差大小决定了工艺控制的精密程度,进而决定了采购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有个采购经理曾经说“我们把嘴皮子磨破去砍价还顶不上开发人员动动小指头改一下一些无关紧要的工差”。因为开发人员不愿意修改规格来放宽规格和工差,但是实际的量产产品又已经超差且对成品的质量没有显著影响,所以采购对于设计规格所要求的部分内容持怀疑态度,有时会连同供应商基于实际的量产样报价,而不是仅仅图纸和规格。

更改规格困难。设计总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变更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不单指变更本身,而是由此带来的额外申请,评估,流程上的资源损失以及实际物料的消耗和浪费。同时变更意味着对之前设计的否定,必然会遭到一定的抵制,比如会有人说:“以前一直采用这样的设计和规格要求都没有问题,为什么现在是个问题?”。

太精确的设计会导致过度设计,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比如规定过多的关键尺寸,过紧的工差和技术要求,明明不影响装配,功能和安全的尺寸也被定义为关键尺寸,或者超出实际用途的工差选择;又或者过度指定部件品牌,型号,这对于一些核心的标准部件可以理解,比如芯片,传感器,马达等的品牌,型号等,但是对于非标部件的过度指定,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保障稳定的质量,因为指定的供应往往是知根知底,值得信任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因为指定,有时被指定的厂家会“有恃无恐”,不是那么好管理。其次非标部件和物料的指定更加会增加供应商变更的难度,从而给利益寻租留有一定的空间,甚至会导致“萝卜设计” – 只有某些厂家的产品能满足所规定规格的要求。

要确保精确的设计但是又不至于过度设计,也就是合理的产品设计,就需要从设计人员的技能,稳定性,设计标准的统一,听取客户的声音(Voice of Customer), 以及质量功能屋等展开,这不单是开发人员的职责,应该是一个团队活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2022015479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7-2023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